新冠后GBS治疗新思路|阿兹夫定与IVIG联合应用新型冠状病毒(SARS‑CoV‑2)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,引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(COVID‑19)。新型冠状病毒(SARS-CoV-2)感染(COVID-19)后伴发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COVID-19相关吉兰-巴雷综合征(GBS)是最常见的 COVID-19相关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之一,有较高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。既往COVID-19相关GBS患者脑脊液中SARS-CoV-2 RNA阳性报道罕见。 ![]() 症状:文中报道4例COVID-19相关GBS患者,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并确诊COVID-19后4~15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,均表现为进展性双下肢无力,3例患者伴有大小便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,1例患者伴有双侧面神经麻痹、吞咽困难、复视和共济失调等多脑神经炎及Miller-Fisher综合征表现。 神经电生理检查:3例患者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及F波出现率减低,另外1例患者存在下肢运动传导通路异常。 抗体:有3例患者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查,其中1例患者血GD1a-IgG阳性。 病原微生物:对4例患者均行血液、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,3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 SARS-CoV-2RNA阳性,1例患者脑脊液 SARS-CoV-2RNA阳性。 以下4个病例是脑脊液中检测到 SARS-CoV-2 RNA 序列的 COVID-19 相关 GBS 病例,为COVID-19 相关 GBS 的发病机制补充了新的可能。4 例患者于 2023 年 1 月 2—11 日入住天津 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,住院时长为 12~16 d。各例情况如下。 病例一 患者信息:男 33岁 病情发展 ▷ 发病初期:患者出现四肢无力、远端麻木感和肩背部疼痛。 ▷ 发病第2天: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和言语不清,头颅MRI未见异常。 ▷ 发病第3天:发展为双侧周围性面瘫,双下肢无力加重,行走不稳。 ▷ 发病第7天:出现吞咽困难、饮水呛咳、双侧耳周放电样疼痛,四肢无力进一步加重。 入院检查 ▷ 体温正常,意识清楚,有构音障碍和双侧咽反射减弱。 ▷ 双侧周围性面瘫,双眼外展受限,有眼震和复视。 ▷ 双上肢肌力Ⅳ级,双下肢肌力Ⅲ级,腱反射异常。 治疗过程 ▷ 发病第8天:开始使用甲钴胺、神经妥乐平、普瑞巴林和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。 ▷ 发病第10天:根据mNGS结果,开始使用阿兹夫定治疗。 ▷ 发病第13天:开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治疗。 治疗反应 ▷ 发病第11天:吞咽困难、饮水呛咳、四肢麻木感减轻,复视和眼震有所改善。 ▷ 发病第15天:头晕减轻,复视和吞咽困难完全缓解,双下肢麻木无力减轻,但双下肢仍不能行走。 ▷ 发病第18天:双侧面瘫有所改善,可自行行走但不稳定。 随访 ▷ 发病2个月后:患者症状显著改善,已能正常生活和工作。体格检查显示肌力和感觉正常,腱反射存在。 病例二 患者信息:女 64岁 病情发展 ▷ 发病初期:双下肢麻木无力,行走笨拙,但能完成家务,伴有大便费力。 ▷ 发病第2天:需要搀扶才能行走。 ▷ 发病第3天:无法行走,出现双上肢麻木感,服用莫西沙星治疗但病情无缓解。 ▷ 发病第4天:出现小便失禁,被收治住院。 入院检查 ▷ 体温正常,意识清楚,语言流畅,脑神经检查无异常。 ▷ 双上肢肌力Ⅴ级,双下肢肌力Ⅳ-级,共济稳准。 ▷ 肛周感觉减退,双足痛觉过敏,双上肢腱反射活跃,双下肢腱反射消失,无病理征。 治疗过程 ▷ 入院后:开始使用甲钴胺、神经妥乐平进行神经营养治疗。 ▷ 发病第6天:病情加重,双下肢肌力降至Ⅱ级,双手出现麻木感,开始使用阿兹夫定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。 治疗反应 ▷ 发病第12天: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,肛周感觉恢复正常,双足痛觉过敏消失,仍有双足麻木感。 ▷ 第16天:患者可以在搀扶下行走,双手麻木感减轻,小便自控,病情好转出院。 随访 ▷ 发病2个月后:仍有双足麻木感,无大小便障碍,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。 ▷ 体格检查:四肢肌力Ⅴ级,感觉对称存在,四肢腱反射活跃。 病例三 患者信息:女 40岁 病情发展 ▷ 发病初期:出现双下肢无力,4天内逐渐加重至不能行走,伴有头晕和排便费力。 ▷ 发病第4天:入院治疗。 入院检查 ▷ 体温正常,脑神经检查无异常。 ▷ 双上肢运动感觉无异常,双下肢肌力Ⅲ级,肌张力减低,腱反射减弱,无病理征。 治疗过程 ▷ 入院后:开始使用更昔洛韦进行抗感染治疗,以及甲钴胺、神经妥乐平进行神经营养治疗。 ▷ 发病第6天:开始使用阿兹夫定治疗,1天后双下肢无力有所减轻,肌力提升至Ⅱ+级。 ▷ 发病第7天: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,患者排尿功能恢复,拔除尿管。 ▷ 发病第8天: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。 治疗反应 ▷ 发病第13天:双下肢无力显著减轻,左下肢肌力Ⅳ+级,右下肢肌力Ⅳ-级,排便困难减轻。 ▷ 发病2个月后:患者可自行行走,左下肢肌力恢复正常,右下肢在长距离行走或下楼梯时稍感无力,无头晕及大小便障碍。 随访 ▷ 体格检查:四肢肌力Ⅴ级,表明患者肌力已基本恢复正常。 病例四 患者信息:女 64岁 病情发展 ▷ 发病初期: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头痛,随后出现双下肢无力、行走费力、双腿沉重、踩棉花感和胸腹部皮肤疼痛。 ▷ 发病第8天:患者无法远距离行走,出现小便费力和大便失禁。 ▷ 发病第16天:患者能够站立但无法行走。 ▷ 发病第19天: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,因此入院治疗。 入院检查 ▷ 体温正常,脑神经检查无异常。 ▷ 双上肢运动感觉正常,双下肢肌力0级,表明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。 ▷ 双上肢肌张力正常,双下肢肌张力减低。 ▷ 双上肢腱反射活跃,双下肢腱反射减弱。 ▷ 双侧Babinski征阴性,双下肢浅感觉减退,双上肢共济正常。 治疗过程 ▷ 发病第21天:开始接受阿兹夫定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治疗。 ▷ 发病第24天: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,病情有所改善。 ▷ 发病第27天:双下肢肌力进一步提升至Ⅳ级,患者可以在搀扶下行走。 治疗反应 |